加上现在血糖仪越来越智能,操作越来越简捷,误差越来越小,在家测血糖是大部分患者首选。

不过,看似简单的测血糖,藏有6个细节,每一个都很关键,不留意就会影响血糖准确度,可能会错失干预血糖变坏的最佳时机,值得患者重视。

这6个关键细节包括:

1、采血前的手部消毒

主要依据:世卫组织《血糖监测指南(2011版)》明确,清洁双手可避免污染物(常见于食物残渣、水果糖分残余)影响准确度。

具体要求:把双手洗干净,有条件的用温水洗手,促进手指血液循环,采血更容易。

常见误区:简单用湿毛巾擦手,或不重视手部清洁,结果手上的杂质干扰采血结果;有的消毒做过头了,用含碘消毒剂清洁,测量结果不准确。

2、手指该扎哪一个,扎哪里?

主要依据: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“轮换采血部位”,优先选择神经末梢较少的手指,如无名指、中指、小指,采血笔调整合适深度,青少年1—2格,成年人2—3格。

具体要求:测血糖扎手指,十个指头可以轮着用,选择性从高到低为:无名指>中指>小指,尽量不选拇指、食指,减少对生活的干扰。

常见误区:一是手指选错了,扎拇指或食指;二是扎针部位搞错了,老是扎指尖中间,结果手指头形成局部硬结。

3、采血时用第一滴血,还是第二滴血?

主要依据:《中国血糖监测指南(2021版)》建议,在手部清洁的基础上,可用第一滴血,否则应该用第二滴血。

具体实践:采第一滴血或第二滴血,对血糖测量结果影响不大。有患者认为,第二滴血的数值,比第一滴更准确一些。

常见误区:盲目跟风选择第二滴血,造成浪费;或在手部未清洁时,直接用第一滴血。

临床经验:如果患者血糖数值不高,用第一滴血就可以了;当血糖长期大于20mmol/L,或短时间内血糖波动明显时,用第二滴血。

4、采血时要不要挤压出血部位?

主要依据:国际糖尿病权威期刊《糖尿病护理》(Diabetes Care),在2023年刊文指出,扎手指后挤出血滴,会混进组织液,让血糖检测结果偏低。

具体实践:扎针采血前,让手指自然下垂片刻,约10秒左右,扎完后血滴自然冒出,血液较少时,可从手指根部往指尖推。

常见误区:扎针后用力挤压采血部位,或血量不够,凑合着用,血糖值有较大偏差。

5、采血时血样不足,如何做?

主要依据:国际糖尿病权威期刊《糖尿病技术与治疗》,2020年指出,扎针采血时,出血量太少,血样不足,应重新更换试纸再测。

常见问题:不少人觉得可以对着扎针点,吸几次把试纸吸满,其实这样做不对,会让血糖仪错报高值,结果有较大偏差。

纠正要点:血糖测试纸是虹吸原理自动吸收血液,一次性充满反应区才行,否则反复吸血,就不准确了。

6、试纸该怎样用?这个环节容易忽略。

主要依据:《中国血糖监测指南(2021版)》建议,测血糖要重视用对试纸,尽量减少环境对试纸的影响。

具体要求:试纸应在5分钟内完成测血糖的整套操作,时间越长越失真,因为血糖试纸有专用的敏感化合物,是一次性耗材,超过1小时后不要再用了。

常见误区:一是拿出来放太久了,导致误报错报;二是试纸启封后不记得盖好拧紧,剩下的试纸受潮了;三是取试纸拿的部位不合适,造成吸血槽污染。

除了上面6个关键细节,测量血糖时,还要关注血糖值的记录,不要漏掉空腹、餐后2小时、睡前等时间点,采血针的处理要妥当,防止造成二次伤害。很重要的是,血糖仪每年要和医院抽血检验结果互相对比至少1次以上,防止偏差过大却不知道。

测血糖是为了更好管控糖尿病,这6个关键细节希望能引起重视,如果连续几天都是异常高值,要及时就诊,不可私自改变用药方案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